中国国防报:“潜绩”更需潜心静气
一元复始,万象更新。各级国防动员办公室工作人员与其他战线一道,意气风发地踏上新年度的新征程。然而,少数人员在2024年工作总结中产生的失落感尚未消散。他们感到,有的部门对国防动员办公室的工作关注不多、了解不够,辛辛苦苦干了一年获得的点赞与肯定有限。这个认识显然有失偏颇。笔者以为,要想解开这个思想扣子、做到轻装上阵,首先应认清国防动员工作的特点规律。
国防法在第八章“国防动员和战争状态”中明确规定,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、统一、领土完整、安全和发展利益遭受威胁时,国家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,进行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。由此可以看出,国动办平时各项工作是为“进行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”做准备的。换言之,不进行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,准备工作则不会显山露水。
部队官兵常讲:宁可备而不用,不可用而无备。国动办的工作就属于“备”,只有“用”的时候其作用才会彰显,积累的是一种潜力。因此,国防动员工作效果可能看不见、摸不着,是一种“潜绩”。
从实践看,“潜绩”具有无形的特点。比如,组织国防动员法律知识培训,增强了参训人员的国防观念和履行法律责任的意识,此后参训人员工作评优、个人评先,则很难说一定是这次培训的效果。
“潜绩”还有延迟的特点。比如,某地国动办下了很大功夫,对辖区动员潜力有什么、有多少、怎么样、在哪里、找谁征等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,但这只是国防动员的前期准备工作,只有“当那一天真的来临”,摸底工作的成效才会显现;在风平浪静的和平年代,这些准备工作很难引起关注。
国防动员无形大于有形、平时为战时准备的特性,对于该系统人员提出很高的要求:既要有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担当,又要有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境界,耐得住寂寞、守得住清苦、看得淡名利,做到心无旁骛抓工作、默默无闻干事业。
国动办是地方系统中为数不多涉及国防建设的部门,特别是国防动员体制调整改革后,担负起国防动员牵头协调等职能,可谓责任重大、使命光荣。国动办工作人员应以对党和国家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,坚持做到各项工作高起点筹划、高质量推进、高标准落实。
出“潜绩”需要潜心静气。正因为“潜绩”是无形的,所以各项工作更需往实里抓,防止凌空蹈虚、流于形式。比如,落实部队需求的工作头绪多、链条长,容易出现“中梗阻”,各级国动办应推动构建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:绘清“路线图”、明确“责任人”、制定“时间表”,确保部队需求以最优的方案、最快的速度落到实处。国动办虽然以沟通协调为主,但这一环节不可或缺,工作人员既要充分认识自身作用、全力尽好岗位职责,又要保持平和心态、甘当“幕后英雄”。
正因为“潜绩”具有延迟性,所以各项工作更需要往前头赶,做到赶早不赶晚,不能由于一时用不上,而一直干不成。比如,对于新域新质力量,各地国动办应及时开展相关潜力资源统计调查工作,把各类新技术、新材料、新工艺和新工种相关信息建档入库。在此基础上,还应撰写分析报告、绘制相关图表,以便对潜力资源进行重点把握、直观采用,一旦有需要,确保能够快速动员、精准动员,防止“临时抱佛脚”“眉毛胡子一把抓”。
万里长城的城墙由无数青砖砌成,其中大量青砖由于担负奠基任务而难以“绘入壮丽的风景”,但它们打基础、固根基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。国动办工作人员应学习长城青砖精神,以潜心静气、笃行不怠的状态履行职责、献身使命,努力创造出经得起时间和实战检验的“潜绩”。